【项目进行时】桐新高速重点控制性工程芭蕉湾特大桥贯通
近日,贵州高速集团PPP项目桐新高速公路重点控制性工程芭蕉湾特大桥双幅贯通。
芭蕉湾特大桥位于遵义市绥阳县枧坝镇境内,设计为左右幅分离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全长569米,主跨160米,最大墩高135米,是全线最大的超高墩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梁。桥梁横跨河流、V型沟谷,地形地貌复杂,施工工艺难、技术要求高、环保标准严、安全风险高是其主要难点。
大桥建设中创新采用了水平底板索技术,成为贵州省首次采用该项新技术的首座超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该技术消除了底板索曲线布置产生的径向力,解决了连续刚构桥下挠、开裂、承载力低等国际技术难题,增加桥梁耐久性,提高承载能力,极大降低了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
施工过程中,桐新总监办联合参建单位,引进运用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度监测系统、塔吊实时监控系统等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增强施工安全性;采用BIM技术进行桥梁工程建模,精准指导现场施工;对高墩大跨精细化管理,高墩钢筋绑扎中采用全封闭型钢外排架施工;与高等院校合作,聘请专家指导优化配合比,降低水泥用量,优化混凝土工作性能,确保大桥安全优质顺利贯通。
背景链接:贵州桐梓至新蒲高速公路是《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加密规划)优化调整研究》高速公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73.141千米,全线共设桥梁16.12千米/42座,隧道29.94千米/19座,互通式立交6处、服务区1处。项目的实施对推进贵州交通强国西部示范省建设、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网络结构、加快“大遵义”都市圈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先期工程于2020年6月开工建设,计划2023年底建成并具备通车条件。
【项目进行时】剑黎高速巫包溪隧道双幅贯通
6月9日,贵州高速集团PPP项目剑黎高速公路巫包溪隧道左幅顺利贯通,成为剑黎高速公路全线首座双幅贯通的特长隧道,标志着剑黎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为全线通车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巫包溪隧道位于黔东南州剑河县柳川镇巫包村附近,是双向四车道分离式特长隧道,采用双口掘进,左洞3275米,右洞3278米,最大埋深605.3米。隧道内地质条件复杂,V级围岩长375米,IV级围岩长4990米,给施工建设带来了较大挑战。
施工期间,剑黎总监办与项目各参建单位认真贯彻标准化施工理念,通过以首件工程为抓手,推广落实各项工序标准化施工,同时将中心试验室及第三方监控检测的工作纳入质量管控体系,有效保障隧道建设质量。总监办还通过定期召开监理工作会、现场专题会议等措施,严把各项安全关,强化全过程监管。最终,在总监办与参建各方的努力下,剑黎高速巫包溪隧道双幅顺利贯通,向按期完成通车任务目标迈进坚实一步。
背景链接:剑黎高速公路是连接剑河至黎平的一条重要快捷通道,同时也是黔东南州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枢纽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剑黎高速公路主线路线全长约74.75公里,采用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24.5米,设计时速80公里。剑黎高速公路预计在2023年12月底建成通车,建成后将大大缩短剑河至黎平之间的距离,可实现剑河与黎平1小时互联互通。
贵州高速公路第一竖井先导孔精准钻通
6月8日,伴随着岩石破碎掉落的声音,武道高速公路1标子母岩特长隧道通风竖井反井法施工先导孔精准钻通,为竖井后期施工打下坚实基础。
子母岩特长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全长7.407km。根据运营需要,需在右洞设置通风竖井1座,井深428.208m,成井直径6.4m,面积约30.1m2。
经项目技术团队多次反复研究,邀请专家把脉问诊,对技术、安全等方案进行充分研究论证,最终决定该竖井采用反井法施工,利用主洞出渣,以确保施工安全和进度。子母岩特长隧道通风竖井是目前国内采用反井法施工的高速公路最深竖井,此次先导孔精准钻通对反井法施工顺利推进起着决定性作用。
项目部坚持以“交建先锋·红星在一线”党建品牌为抓手,超前谋划,周密部署。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面对地质条件复杂,采用深井视频探头探明导孔不同深度缺陷部位,用水泥净浆封孔高压注浆固结破碎岩层方案,先后成功解决了5处孔内不良地质的影响。针对不同地层,通过优化配置钻机参数,添加特殊配方润滑沫剂,实现不同岩层高效破岩及深井钻孔出渣难题。面对先导孔倾斜精度控制问题,在钻进过程中采用高精度无线测斜仪对先导孔倾斜度进行测量,利用钻铤及扶正器组合控制钻孔垂直度满足要求。
项目部通过持续提高施工工艺,加强工序衔接,保证了导孔钻进精度,竖井顺利实现先导孔钻通,定向先导孔贯通孔偏斜控制在2.1‰的高精度结果。下一步,武道1标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更加坚定地信心、更加昂扬地斗志、更为有力地举措,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攻坚克难,为项目如期实现通车目标努力奋斗。
贵州桐新高速公路芭蕉湾特大桥贯通
6月9日上午,由中铁一局一公司承建的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至新蒲区高速公路重点控制性工程芭蕉湾特大桥架设完成,大桥左右幅全部贯通。该桥采用的水平底板索新技术为贵州省首座超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中首次采用。
芭蕉湾特大桥是贵州桐新高速公路项目的重难点控制性工程之一,桥位地处贵州黔北高原山区遵义市绥阳县枧坝镇境内,桥梁横跨河流、V型沟谷,地形地貌复杂。大桥施工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环保标准严、安全风险高是其主要难点。
芭蕉湾特大桥设计为左右幅分离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全长569米,主跨160米,最大墩高135米,是全线最大的超高墩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梁。大桥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设者们积极创新运用新技术,采用水平底板索技术消除底板索曲线布置产生的径向力,解决了连续刚构桥下挠、开裂、承载力低等国际技术难题,增加桥梁耐久性,提高承载能力,极大降低了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
据项目部介绍,该技术为贵州省首座超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中首次采用,对山区超高墩大跨水平底板索连续刚构桥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弥补国内相关技术空白,促进山区高速公路桥梁建设发展,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芭蕉湾特大桥桥区地形起伏大,山脊、山谷交替纵横,设计线位高,桥梁跨越沟谷两侧山体坡度陡峭,施工便道长、坡陡弯急,材料运输及其困难。项目前期通过多次现场踏勘采集数据及利用无人机测绘技术,对区域内进行详细调查,比对线路走向,优化便道规划,现场便道线路采用“Z”字形走势,减少便道长度及坡度,及时打通了施工生命线。
施工中,项目还引进运用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度监测系统、塔吊实时监控系统、自制高墩喷淋养护系统等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增强施工安全性;采用BIM技术进行桥梁工程建模,精准指导现场施工;对高墩大跨精细化管理,高墩钢筋绑扎中采用全封闭型钢外排架施工;与高等院校合作,聘请专家指导优化配合比,降低水泥用量的同时优化混凝土工作性能;严格图纸会审、设计答疑和专家论证,合理调整合龙段施工工序,加大人员、设备资源投入等,确保大桥安全优质顺利贯通。
中铁一局一公司贵州桐新高速二标项目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和绥阳县境内,线路全长13.47公里。标段内主要施工内容有主线桥梁共9座,隧道4.5座桥隧比74%。截至目前,项目重点工点薄刀岭隧道、宗宝山隧道、黄重岩隧道、陈家坪隧道均已贯通,河底下大桥、芭蕉湾特大桥左幅、学塘湾大桥、泥塘湾1号、2号大桥、枧坝大桥架梁全部完成,标段内T梁预制完成超600片,架梁540余片。
贵州桐梓至新蒲高速公路是《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加密规划)优化调整研究》高速公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的建设对推进贵州交通强国西部示范省建设、完善贵州高速公路网络结构,加快“大遵义”都市圈建设,支撑区域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区域旅游业快速发展,改善当地群众出行条件,对促进当地资源开发利用、沿线产业发展、构建区域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