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环境苦。这个很好理解,除了少量的拆迁改造的房地产项目和地铁,绝大多数工地都不在城市,特别是修路修桥的项目,必然是在没路没桥的地方。往往是铁皮围挡一圈,“大干快干”的口号一刷,就抽离了现代文明和都市繁华,围挡内最不缺的,从来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还有混凝土与钢筋的碰撞、振捣棒的咆哮和模板的震颤。
二是工作苦。白天跑现场、跑资料、对接劳务、对接监理、对接甲方,晚上看图纸、刷图集、写日志、整理影像材料,在工地上,早六干到晚六,饭后继续加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撞上主体结构施工,通宵打灰更是不在话下。此外,一线管理人员的频繁流动,也造成了现场八个萝卜十个坑的常态,哪个萝卜脱坑了,自然就得找旧萝卜去填。
三是待遇苦。在21世纪初期,工地人的收入并不低,但是在最近十年里,收入却没有什么变化,不但是工地人,包括设计在内,整个产业链上都是如此。十年前,一个项目经理能拿到20万收入,远超社会平均水平,能够在城市买车买房,虽说买上住不了几天,但是起码心里还是能平衡,对自己吃过的苦能有个交代。那时候做工程的收入比起金融IT一点都不差,特别是房地产崛起的很长一段时间。但目前是什么状况?物价房价变了多少,收入还是20万,再说还要长期加班,个人生活长期缺失,这收入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
四是发展苦。以前在大基建时代,行业发展迅速,每天无数项目上马,到处都缺专业的技术人员,一个好大学生毕业进工地,好好干一到两个大项目,大概率会被推上去带队,独挡一面。那时候三年做到总工,五年做到项目经理,简称三总五项,虽说有点夸张,但是五年总工、七年经理还是大有可能。但如今,在收入增长停滞的同时,个人发展也愈发困难。特别是近些年来,尽管工程建设技术变化很大,但具体工作流程没多少进步,甚至因为高技术手段广泛应用,对一线的技术要求反而更低了,高水平、高学历的优势不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