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并购工会会长王巍表示,并购是动态的,投资是静态的,当今的企业家如果不研究并购将得不到有效的发展。一百多年来全世界的企业,包括30年来中国的企业,一万多家企业并购20年后只剩500家,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并不是说现实就是这样,但看上去似乎是失败的。其实不然,失败的定义是与期望值不同。对我们来说,绝大多数并购都是成功的,否则社会就不会发展到今天。成功的定义不在主观,而在客观,就是两三个企业合在一起,整体价值超过原来的,那就是成功。显然今天的企业逐渐壮大,逐步成功,现今已走向了并购时代。
中国有几千万家公司,大多数投资者只关注5000家上市公司,其实这仅仅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并购市场仍在水下。王巍表示,中国最大的市场都在水下,做并购的人一定在水下作业,研究水下如何,而不是研究上市公司,因为研究上市公司远远不够,上市公司的表现是给别人看的,企业如何发展要在水下看。
倒退到一个大背景下,中国缺乏参照系,只有10年、20年左右;美国比较长,100年。回顾美国的并购历史,可以发现,美国的并购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横向并购,以美国铁路、钢铁为代表的同质产品的并购;第二阶段是纵向并购,合并上下游;第三阶段是战后,美国成为了唯一超级大国,提出了强调人、强调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当家作主,即管理者收购,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财团;第四阶段是越战之后,越战失败,美国国内出现滞胀,之后里根开始减税。
王巍认为,减税降利才会产生现今宝龙的问题。由于美国税率较高,减税政策出台后用贷款收购公司,贷款的利息就可以减免,只要收购企业就可免税。现金流不是表面的现金流,要经过改造,需要一批做并购的人从中去改,而这整个过程就叫并购。并购是最代表个人的魅力,掏钱不是并购,而是投资。不掏钱、少掏钱收购企业才算真正的并购。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创历史新高
记者了解到,2015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均创下历史新高,仅上半年,涉及中国企业的并购交易总额为305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1.6%,创下上半年交易总额的最高记录。
市场普遍认为,在“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中国第4次企业并购浪潮有望提速,并在广度和深度上超越前3次,同时中企海外并购的整体格局也迎来改变,并由此催生出新的机遇与风险。
我国成为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和第一大的汇率储备国,中国企业正在成为激活国内外并购市场最活跃的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的并购市场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天津市副市长阎庆民介绍,我国并购市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并购重点转移、并购模式调整、并购市场拓展、并购工具创新等几个方面。
首先,并购市场由传统产业逐步向新兴产业。阎庆民说,以上市公司为例,相关研究显示,2013年之前,房地产、采掘、有色金属、公用事业等行业发起并购的热度最高,而电子、机械设备、计算机等行业的发起并购意向较低;2014年,这种现象出现了完全的逆转,发起并购热情最高的是电子传媒等行业,最低的是采掘等行业。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发起并购的主力军。
其次,并购模式从兼并重组逐步过渡为收购重组。不同于以往兼并一家企业后通过吸收合并成为一家新企业,新的收购重组方式中,收购方以控股股东或战略投资者、财务投资者角色出现,更加着眼于对被收购企业的控制权、决策参与权,以及谋求企业的财务收益。
此外,我国并购市场由国内逐渐走向国际。记者获悉,2014年底海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8700亿美元,目前中国已经跃居至全球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家。现场多数专家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企业搭建了广阔的新舞台,通过并购获取海外资源、技术与市场正在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发展的常态化手段。
最后,企业并购的金融工具出现多元化趋势。根据清科相关统计数据,2014年我国PE/VC支持企业并购项目数量达972起,金额达亿美元,均较上年有大幅增长。“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并购实践中应用的融资工具比较单一,主要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阎庆民表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内企业并购由单一依赖间接融资逐步转变为更多借助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方式。
金融创新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助力海外并购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有了更多的外部机遇。我国银行业积极帮助企业利用外汇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规避,服务企业跨境融资和海外并购,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新常态下,银行业还要继续提升汇率避险工具,以及完善海外并购综合服务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金融机构提供的汇率避险工具仍有待升级。据了解,目前汇率风险锁定期限一般为1年,这与一些企业较长期的需求无法匹配,且锁定成本并不低。还有业内人士指出,短期来看,企业可以通过汇率保值工具规避汇率风险,但长期来看,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才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汇兑风险。
便利跨境融资
在帮助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同时,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创新产品,为企业创造便利的跨境融资方式。
“如果不是银行的快速反应,刚刚签约的项目可能就没了。”圣龙股份副总裁罗力成介绍,圣龙集团在获得捷豹路虎的全球项目后,需要在美国建立5个加工中心,每个加工中心的投入高达4000多万元,资金压力相当大。罗力成表示,由于是在美国建厂,公司也考虑了通过当地银行寻求支持,但因为对圣龙集团并不了解,给出的授信额度并不高。
“当时,我们已经与客户约定了项目周期,生产设备什么时候到位、产品能不能顺利量产,都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罗力成说。
在了解到圣龙集团的融资需求后,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市分行利用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宁波开展对外债权登记试点的优势,为其提供跨境贷款服务。工行向圣龙集团境外子公司直接核定授信,并向其境外子公司的NRA账户(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发放1000万美元贷款,解了圣龙集团的燃眉之急。
依托对外债权登记试点的优势,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也积极开展跨境贷业务,截至目前,该行已为宁波企业在境外设立的机构累计发放跨境贷及各类融资近50亿美元。
助力海外并购
随着企业海外并购活动的日趋活跃,商业银行灵活运用外汇政策,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跨境并购服务。
针对日益增长的跨境并购需求,中行宁波市分行着手建立了宁波全市并购项目库,所辖各分支行提供立体化分层营销服务。据统计,该行2015年已经成功实现跨境并购业务2笔,正在跟踪的并购业务有18笔,其中跨境并购15笔。不仅是中行,多家银行也在加大并购业务投入。“宁波有50多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群体已成为并购需求的主力军。”工行宁波市分行副行长董继松表示。
为便利跨国企业境内外资金的进出,商业银行积极为企业提供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此前,境外子公司和境内总部之间调拨资金过程较为繁琐。2014年,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逐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各家商业银行也根据企业需求,积极为企业提供这一服务。
除了银行业务创新,在海外并购中,企业还对金融服务有更多需求。“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离不开金融服务。”吉利集团公关总监杨学良表示,但在一些复杂的项目中,国内的综合金融服务仍然比较薄弱,如在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的过程中,海外金融机构收取了相当高的费用。目前来看,仅有少数的大型银行能够提供与海外并购相关的金融服务,且多半是提供平台服务,而真正收费较高的会计、审计、律师等配套服务上仍显薄弱,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浙江赛伯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陈斌曾表示:“海外的投资并购现在是非常好的机会。目前海外并购的成本非常低,很多很好的项目的成本比我们想象的要低。我非常推崇基金的方式,因为它可以抱团出海,还有互补优势,抢占竞争的时候力度比较大。如果我们浙江的民营企业家能够通过基金的方式抢占技术制高点,那也是相当好的。同时,除了技术在全球是至高点以外,中国的市场大也是一个特点。我在阿里巴巴上市后有一个非常深的感受,就是浙企在美国的地位加大了很多。以前硅谷银行的行长总是请不来杭州,这几年就不一样了。我们去年跟杭州市政府在硅谷设立了一个基金,今年跟宁波政府也会很快在海外设立基金,通过海外基金抓住了很多高新技术的项目,然后拉到杭州。2016年希望和在座的各位上市公司以最快的速度把这种模式复制出来,在海外设立产业高地,我们在硅谷就把整个互联网的高点锁定住了。”